>>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穿越历史长河 探寻文明脉络
2025-05-11 08:30:58   
2025-05-11 08:30:58    来源:宁夏日报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于4月29日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开展。

红陶迦陵频伽。

“跟着展览游宁夏上海宣传推介活动”现场。

近日,“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幕。

  在今年“5·18”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加强文旅交流协作,推动宁夏文化IP走出去,通过文化赋能讲好宁夏文旅故事,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宁夏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等单位今年连续开展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宁夏南部史前考古成果展、西夏文物精品展,借助复原景观、遗址模型、多媒体、壁画、雕塑和照片等辅助手段,全面展示了宁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意在通过展览加强文物资源互补互动、共用共享,互望东南与西北的中国之美,让观众从中切身领悟“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叩问华夏文明之源,淬炼文化自信之基。

  银川历史文物首次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区

  近日,“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幕,开启了银川与北京两地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此次展览由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主办,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银川市文物管理处承办,银川世界岩画馆、西夏陵博物馆、银川市社科联、银川文旅集团等单位协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局)负责人表示,银川与北京两地虽相隔千里,却始终以文化为纽带心心相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作为国家级文化殿堂,为银川提供了向世界展示地域文化的珍贵平台。此次展览不仅是文物之旅,更是两地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新起点。

  银川历史底蕴深厚,百年考古的水洞沟文化、西夏文化和岩画艺术都独具特色,此次展览共展出来自银川水洞沟、贺兰山岩画、西夏陵等地的137件套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和生动的历史再现,呈现了银川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让观众领略到银川悠久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次展览是银川历史文物首次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区,同时也是“5·18”银川“博物馆日”的序篇,不仅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机会,也推动了区域文化交流协同发展,让更多人通过感受银川的魅力,了解“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的历史文化,不断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

  再现黄河上游先民从适应自然到创造文明的壮阔历程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中,宁夏南部以其独特的地理禀赋孕育出璀璨的史前文明。这里地处关中平原与陇西黄土高原交汇处,巍峨的六盘山构筑起南北生态屏障,泾河、葫芦河等水系形成天然生态廊道;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貌间,河谷台地因充沛的水源与肥沃的土壤,成为史前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宁夏南部史前考古成果展依托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时间演进为脉络,系统梳理史前时期人类的活动轨迹,再现黄河上游先民从适应自然到创造文明的壮阔历程,为观众呈现华夏文明早期形态的西北篇章。

  展览包括《山河为脉·文明初曙》《彩陶星火·文明初绽》《菜园陶韵·文明初声》《陇东印迹·文明初章》等四个篇章。其中,《山河为脉·文明初曙》重点呈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宁夏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丰富,在彭阳茹河流域、海原南华山地区、原州区清水河流域均有发现。从绝对年代看,宁夏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年代为距今约2.4万—1.2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阶段。宁夏南部地区发现的旧石器应与宁夏其他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群的迁徙、流动有着较大的关系,体现出宁夏南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承载古人类狩猎采集行为,为古人类提供迁徙、流动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原南华山地区、清水河流域原州区段开展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填补了区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彩陶星火·文明初绽》重点呈现仰韶文化,该文化年代为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将其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近年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宁夏南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在隆德渝河流域、彭阳红河流域、西吉葫芦河流域、固原清水河流域都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存,证明宁夏南部是仰韶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仰韶时代人类曾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隆德周家嘴头遗址和页河子遗址的发掘,对认识宁夏南部地区仰韶文化遗存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菜园陶韵·文明初声》重点呈现菜园文化。该文化以宁夏海原县西安镇菜园村遗址群的发掘而命名,是宁夏地区唯一一处独立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菜园文化地域特征明显,年代距今约4500至4100年。近年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夏南部地区开展的区域性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大量的菜园文化遗址,基本确认宁夏南部地区就是菜园文化分布的核心区。

  《陇东印迹·文明初章》重点呈现沙塘北塬类型(一类遗存),这类遗存在宁夏南部地区广泛分布,过去被学界直接归入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张忠培先生很早就提出宁夏南部地区的兴隆和上齐家遗址是齐家文化的较早源头,说明宁夏南部地区所谓的齐家文化遗存与典型齐家文化有一定的区别。隆德沙塘北塬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沙塘北塬类型遗存的性质及与典型齐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

  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于4月29日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西楼二楼展厅开展,展期至9月14日。

  “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谓。本次展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掘西夏文物价值内涵,着力讲好文物背后各民族血脉相融、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故事。展览通过展示西夏精品文物彰显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此次展览为该巡展首次赴沪,共汇聚了120余件展品,近三成展出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涵盖多种器物门类。展期内还同步开展文博主题讲座、VR、文旅市集等活动,邀请区内文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放“神秘的西夏陵”大空间高沉浸体验,以虚拟现实设备和人体动作捕捉等科技手段,让观众能够“穿越”到西夏并开启一场探索之旅,足不出“沪”即可享受一场文物盛宴。

  为充分利用“西夏文物精品展”文化IP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五一”劳动节人气流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携手五市文旅局于4月29日至5月5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门前广场同步开展了“2025年跟着展览游宁夏上海宣传推介活动”、“塞上江南奇遇记”宁夏文旅快闪活动,内容涵盖宁夏胡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口弦”“泥哇呜”和宁夏影视IP《大话西游》至尊宝等元素,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打造时尚、活力、年轻化、互动性强的传播热点。活动期间还邀请了区内50家旅游景区、特色农特产品、文创非遗产品及上海驻宁企业开展现场宣传推介,全方位展示宁夏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产业资源,借势打造宁夏农商文旅消费新场景,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消费体验。同时,借助此次活动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宁沪两地业界对接洽谈,进一步塑造“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来宁夏文旅消费,持续提升宁夏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李金香